您好,欢迎来到智朔咨询!​中文 | English​​
卓越的管理者的七大角色
来源:上海智朔咨询 | 作者:小智 | 发布时间: 2019-10-24 | 129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是件容易的事,生活中这种人很多;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则是一门学问,管理者必须具有这种功力。
功夫下得深,铁棒磨成针。管理者的工作,简单地说就是做好七种角色:

角色一:司机——把握方向,设计旅程


首先要把握好方向。作为管理者,从一开始就要为团队把握好方向,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,一旦偏了就回不来了。定准了方向,脚踏油门,才能迅速前进,最后直到终点。团队要做大,工作就要做深,因为根深才会叶茂。职业和事业内涵是完全不同的,领导人要有建立大丛林的概念。有了大丛林,就有大森林,但要注意虫灾、火灾——时时记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盯着前方不偏向,不要左顾右盼。其次,要做好设计者的角色,设计出最佳旅程。团队发展起来,大团队中有小团队,每个团队管理者都是司机,你给司机一个指令,他怎么走可以有多种选择:高速公路、国道,乡间小道……我们有的团队康庄大道不走,走的是荆棘小道。管理工作中,最怕领导人把旅程设计错了。比如一些新晋主管自己就不融入系统,刚开始凭借个人的魅力去做,取得一些小成功,自我感觉很不错。但做着做着就不行了,为什么?刚刚学会一点走,马上就想飞,这行得通吗?

角色二:指挥家——整体布局,协同作战


管理者能力的高低对于成长是至关重要的。很多朋友曾经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非常骄人的成绩,那只代表你的过去。这个世界不断变化,如果我们只凭过去的经验做事,那就会如鲁迅《狂人日记》里的九斤老太:“哎,一代不如一代。
指挥家有两种:一种是战场的指挥家。当你的团队大了时,你肯定不能冲到第一线做基础工作,而是要像战场上的指挥家,有着明确的市场布局、人才架构和周密的行动计划。另一种是乐团的指挥家。团队成员来自各个阶层,每个人都不是独奏,是在一起合奏。做乐队指挥家真正的奥秘是“倾听”,然后是“分辨”:乐队奏的是高八度还是低八度,一听就分辨出来了。很多人在长不出庄稼的盐碱地猛施肥,就是不懂分辨。有了倾听、分辨的本事外,就是调度了,要为自己的团队建立核心圈,懂得授权。什么样的人能进入核心圈?对我们的事业来讲,是有企图心、有梦想的人。核心圈是桥梁,是纽带。领导人要有很强的组织意识,行业是松散合作,松散合作的团队主要是把业绩创造出来。核心圈若能自己组织的话,作为领导人根本就不用管。这要求有很强的培训。一个核心圈的人能不能成为领袖,就看他能不能培训、演讲,学、做、教,三者缺一不可。一般来讲,新人进来,前三个月要百分百沟通;后三个月,半沟通半管理;六个月后,用80%的时间进行管理。 

角色三:陀螺——快速旋转,中心带动


陀螺不是钉子,它是高速旋转的。作为领袖,一定要有一种气势,一种以身作则的超级带动能力,用气势带动大家迅速行动。陀螺不停地旋转,作为领导者,要学会流动办公。团队的成长是看领袖的推动力,如果领导人没有一种气势,你的团队发展就很慢。因此,要成为成功的领导人,首先就得强化训练自己,模仿成功的领袖,不妨为自己写下一个公式:学着说、照着做、跟着走。别想着先拥有,而要先去付出。 

角色四:教练——了解队员,制订方案


管理工作有一句话:不做错误的示范给下属。我们很多领袖为什么会出问题?因为角色扮演错了,很多人变成保姆,凡事亲力亲为,表面上是对下属不放心,其实是对自己不自信。如果你是当教练的,就一定不愁找不到人才。我们要打造的是鹰一样的人才,操练鹰一样的队伍。鹰没有危险的时候不会飞翔,人也一样,没有压力的时候他不会动。一个领导人,不能把下属培养成鸡一样的个人,带出鸭一样的团队。教练有四项工作:一是了解队员,制订方案,引导成员穿越屏障,挑战极限;二是监督执行方案的状态;三是纠正方案执行中的错误;四是再度制订新的方案。  

角色五:导演——修改剧本,再创辉煌


管理者要导演好人生剧本。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结局,一幕戏有没有美好结局,关键看在第几幕转换角色。作为管理者,你除了改写好自己的剧本,还要改写别人的剧本。我没有走我妈为我设计的道路,重新改写了我的人生剧本,先导演自己,然后再去导演别人。我导演别人的时候,做了一个樵夫的工作,把很多“不可能”砍掉。

角色六:垃圾桶——化解消极,再接再励


这个意思有两层,第一层是要有承受力,能够承受失败。不怕失败的人,才可能成功。反过来,如果怕失败,你已经失败了。佛教认为,成为人本身就是失败。人的第一声啼哭为什么那么强烈?因为你来到了艰难的世界,如果你是佛,你就不会来到人间。想想吧,曾经多少人红极一时,现在怎么样?世界上没有永久的英雄,更没有永久的狗熊,失败是成功的蕴育。第二层意思是帮助别人把“垃圾”倒掉。做这种“垃圾桶”要有一种心胸,帮助别人把思想上的垃圾倒掉,告诉对方,有再大的难处,再大的痛苦,我可以帮你解决,并鼓励他一直坚持到底。

角色七:指导员——协调矛盾,处理纠纷


团队的成员来自各行各业,他们有不同的行为习惯,不同的个人修养,不同的文化背景,不同的性格特质,在共同的工作中,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,会产生形形色色的矛盾。优秀的领导人会像指导员一样,做思想工作,消除矛盾,做解决问题、处理纠纷的高手。每一个管理者都会有一个不断调整、不断成长的过程,尤其在心理层面。或许下面这四种不良管理状态,会似曾相识。不妨让我们从问题的源头,即人类心理上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法。

状态一:忙到无暇顾及大局没法按时完成工作,下属的电话和邮件如雪片般纷纷飞来,应接不暇;每天没有停歇,但一天下来好像也没干成几件事;老板不断地压工作,但下属又不能很好地分担……管理者过度的忙碌,反而会降低绩效和生产力,并会令你变得容易忘事和疲倦,从而更容易做出糟糕的决策。还会让你早晨起床上班忧心忡忡,满腹焦虑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。而一名成功的管理者则会在“高产”和“瞎忙”之间踩出一条清晰的界限来。首先,忙并不是坏事。忙,说明你是一个活跃、高产、积极的人,只要你不是为了忙而忙。并且心理学研究证明,人们忙起来的时候感觉会更好,相对于无所事事,人们更愿意做点什么。其次,找到问题根源。忙碌的背后一定有原因。先冷静下来想一想问题出在哪:我太关注细节,以至于无法看清大局?我承担了额外的工作,因为我认为亲自做的结果会更好,或者教别人做无异于浪费时间?我不愿意把工作分配给下属,是因为我希望他们喜欢我,尊重我?最后,通过行动改变自己。关注细节是必要的,但决不能成为一个管理者的常态。管理者最该关注的不是单一的任务或某一细节的问题,而是统筹全局,纵观八方。并且一个过度关注细节的管理者会变得不容易相信下属,而亲力亲为直至恶性循环。同样,带教和下属工作任务的合理分配和安排是作为管理者最基础的能力。可能短期内你需要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,也会打乱你个人的工作计划和步骤,甚至让下属倍感压力。但若没有这样的意识和行动,管理者个人会因为陷入事务性工作和细节中,而得不到管理能力的提升,从而失去对大局的预测和判断。

状态二:超载的大脑首先,确认自己的大脑是否处于超饱和状态。是不是比以前更容易发脾气?是不是经常显得焦虑和比平常更缺乏耐心?更容易忘事,且一遍又一遍重复做着毫无意义的事情?这些症状表明,你在逼迫大脑同时处理太多事情,而且你的做事效率基本上肯定会降低。其次,打破固有的认知。很多人会觉得我精力充沛,我思考能力迅速,行动力超强,可以同时做好多件事情。但据心理学研究证明,高效能的多重任务处理能力就像真正的过目不忘能力一样罕见。以为自己能够同时完成好几件事情的人,实际上每件事做得都不如专心致志时那样好。这是因为人的大脑没办法同时专注于一件(极少情况下是两件)以上的认知工作。心理学中有一个“意识-胜任力”模型,即人的一些意识的无察觉或错误意识会让自己陷入一种惯性思维,以为自己的状态是没有问题的,是可以胜任的。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你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工作量,及时察觉和反思,提高并保持自我的觉知。最后,做好目标任务的管理。最简便的方式之一,是做任务清单。这是很多超级忙碌的人最酷爱的任务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。包括我自己,每天在工作开始之前,一定都会列好今天工作的任务清单。一是让大脑腾出空间;二是更有条理,事情需要一件件来完成;三是每次完成一件就会打钩一次,看着全部打钩完的任务清单,会有满满的充实和成就感。


状态三:骄傲到看不见问题能当上领导嘛,都会有超强的自信和骨子里的傲气。不能在下属面前丢脸,不能在下属面前显得自己没能力处理某些问题,不能觉得自己的观点或决策是错误的。认为自己的想法最好,不肯采纳他人的建议,死抓住一个想法不放,过于依赖从前的成功经验,不肯考虑不同的模式、选择或方案。心理学研究证明,人们看待有悖于自己观点的思想、假说或者信念的时候,总是高标准、严要求的。会主动寻找支持自己看法或信念的信息,重视那些确认性的资讯,同时也让我们不去注意那些有悖于我们观点的信息,或是把它们的说服力打个折扣。这是心理学中的“确认偏误”。它会显著的影响我们的生活,能怂恿消费者买下既不想买也不需要的东西。同样也会令管理者们无法看到议题的各个方面,阻碍他们从一切可能的角度看问题,不能冷静而客观地评估局势,从而有可能做出不明智甚至糟糕的决策。管理者要能放下姿态,认真倾听下属的观点。即便他的看法与你的完全相悖,但愿意深入思考不同的观点,并且接受它。这并不会伤及自尊或破坏他人对你的尊敬,反而能为你建立起一段更加牢固和富有成效的人际关系。不落入“傲到看不见问题”,就请谨记住这条规则:人有两只耳朵,但只有一张嘴,所以请多听,少说。


状态四:怕到不敢犯错没有人会不犯错,管理者同样如此。管理者害怕或担心犯错,是因为他身上的担子更重,影响和责任更大。但一个惧怕某种特定风险的领导者会因为过度害怕犯错而管得太细,或是不断怀疑自己的团队。这样不但会伤害自己,还会影响团队中所有人的进度,妨碍大家顺利完成工作。这种过于关注细节,怕到不敢犯错的心理,心理学家称之为“自我效能感”不足。“自我效能”指的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某个特定的成果。相当确信自己有能力的人,会把艰难的任务视作有待攻克的挑战,而不是避开的威胁。一个人的能力、态度和认知技能构成了他的自我体系,而这个体系决定了此人在特定环境下如何感知和反应。你就像一台发动机,而自我效能就是燃料。好的管理者自我效能感会非常强。敢于做出承诺,也能在受挫后迅速恢复正常状态,面对挫折和成就,都能展现出高度的责任心。敢于冒险和尝试新颖的做事方法,对自己的决策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感到自信。结束语不必把管理工作看得多么难,管理者只要认真扮演好以上七种角色并避免四种状态的出现,团队就会在有序的管理中快速成长。军队是最富有战斗力的,军队的基础练习是:齐步走!一、二、三、四……周而复始。管理工作也是如此,如果能够把重要工作串成一条线,未来定如阳光般灿烂,人生定如宝石般耀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