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智朔咨询!​中文 | English​​
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
来源:上海智朔咨询 | 作者:小智 | 发布时间: 2020-10-31 | 709 次浏览 | 分享到:
本课程使用大量企业现场管理案例,使管理者从理论到实践、从基础到实操,清晰掌握如何有效地实施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,从而实现快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。

【课程对象】:企业领导、各部门负责人、标准化体系管理人员、技术员、人力资源管理者等部门负责人中高层管理人员。

【课程时间】:2天(6H/天)

【课程背景Background

Ø  一流企业做标准!!工作现场输出的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,更是企业的价值;在这个“人员流动性越来越大、产品微利、服务竞争激励、向管理要效率”的时代,如何保证我们所有的客户都能体验同样的服务?如何让客户的满意度长期保持?如何让工作业绩实现可持续化增长……,“标准化”是达到这一效果的唯一方法,更是“管理系统运转良好、管理规范”的重要衡量指数之一。

Ø  “管理标准化、作业标准化、数据标准化、机制标准化”等是现代企业标准化主要板块,而我国企业标准化体系往往导入与应用效果不好:“实际执行与体系两张皮、为了ISO而制定标准、有了流程文件也运行不了…….”等等现象表明:企业没有达到真正的标准化,这一系列乱象长期困扰着许多企业。针对这些问题,必须有一种能和中国企业实际相结合的“方法、工具、机制”才能解决!

Ø  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以“企业标准体系要求——GB/T15496、管理标准体系——GB/T15498、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——GB/T19273”等权威为基础,以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实现(初期、中期、后期)为核心,直至完成整个流程,形成一个完整的标准支持系统,真正高效实现企业的业绩,即:“理想的人均产值、理想品质、理想的交期、理想的客户体验”,而这些是企业内部各岗位人员的基本职责,也是团队价值的核心体现,更是企业发展的最根本基石!!

【课程大纲】

第一讲 精准定位“标准化”的价值

1.        管理真谛互动

A.       互动:科学管理、品质管理、目标管理的共性是什么?

B.       三大管理学派的前提

2.       约束出效率

A.       效率来自秩序

B.       秩序是约束出来的!

C.       约束就一定不方便?

D.      不约束会一时方便、个体方便,约束持续方便、团队方便

E.       管理提升的逻辑--PDCAPDCA各环节的重要性)与SDCA

F.        意识=素养=约束=标准化

3.       标准化内涵

第二讲 企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基础

1.        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发展的轨迹

2.       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的问题分析

3.       我国企业导入标准化体系原理:

4.       企业标准化体系的范围

A.       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

B.       导入时机与环境

5.       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的构成

6.       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相互关系

A.       相互关联,相互作用;

B.       企业标准体系的总则;

C.       企业标准体系的框架;

D.      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的保证 。

第三讲 详解:GB/T15496《企业标准体系要求》

1.        标准的定义

2.       标准化的定义、目的和意义

3.       企业标准化的定义

4.       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的总要求

5.       详解:建立企业标准体系的原则

6.       企业标准的编号

第三讲 详解:GB/T15498《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》

1.        基本内涵

2.       管理标准体系

3.       工作标准体系

第四讲 详解:GB/T19273《企业标准体系—评价与改进》

1.        基本内涵

2.       自我评价的程序

第五讲  实施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与技术方法

1.        标准化载体:文件控制体系建设要求

2.       标准化逻辑:标准化=文件化 + 动作化 + 数据化

3.       标准化进阶:系统化=标准化+信息化+机制

4.        “制度、流程、”标准化要素

第五讲 日常工作标准化--六日工作法

1.       日常工作标准化=职业化

2.      如何完成职业目标

3.      日常工作标准化——六日工作法

第六讲 课程总结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1.       团队思维统一利器:六辑思维模式

2.      革除执行的四大陋习

3.      咨询式领导模式构建

4.      课程总结

(课纲顺序和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微调)